首页 专利交易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科技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IP管家助手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一种普通稠油油藏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申请日:2021-02-05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公开(公告)号:CN112943230B

主分类号:E21B49/00

分类号:E21B49/00;E21B47/00

优先权:

专利状态码:有效-授权

法律状态:2024.07.05#授权;2021.07.02#实质审查的生效;2021.06.11#公开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普通稠油油藏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属于石油开发技术领域,主要针对的是普通稠油油藏的剩余油分布预测,该方法结合已有钻井资料,落实构造特征及含油面积,通过油藏工程方法,计算目标区的各单井控制地质储量,通过理论公式计算各单井单层采出程度,通过对比实际过程中采出程度,将最大的单井单层采出程度作为各采油井的目标采收率,然后根据该采收率计算出各井的最大控制地质储量,进而计算出各单井的预测控制面积,达到快速预测剩余油分布的目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更加容易实现,工作难度较小,且预测速度相对来说较快,预测效果好。

主权项:1.一种普通稠油油藏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利用研究区中已完钻井的资料,确定研究区的含油面积,包括各单井的理论控制面积;步骤2,根据研究区各单井的理论控制面积、油层有效厚度、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和原油密度,计算各单井控制地质储量和对应的单储系数,计算公式分别如下:N=A*H*φ*So*γBoβ=φ*So*γBo式中,N为单井控制地质储量,A为含油面积,即单井理论控制面积,H为单井油层有效厚度,φ为油层孔隙度,So为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γ为原油密度,Bo为体积系数,β为单储系数;步骤3,根据确定的产量劈分系数,对各单井生产数据开展产量劈分,确定各单井单层产量,对于单井生产J1、J2两个油层,油层J1的产量劈分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为油层J1纵向产量劈分系数,KV1、KV2为油层J1、J2的渗透率,HV1、HV2为油层J1、J2的有效厚度;确定产量劈分系数对单井生产数据开展产量劈分,确定各单井单层的产量: 式中,Q1为油井在某目的层的产量;步骤4,根据步骤2中确定的单井控制地质储量和步骤3中确定的单井单层产量,确定各单井单层采出程度,计算公式如下:R=Q1N式中,R为单井单层采出程度,Q1为单井单层产量,N为单井控制地质储量;步骤5,比较步骤4中的各单井单层采出程度,将最大的采出程度作为研究区的最终采收率;步骤6,根据研究区的各井目标油层的实际产油量,与步骤5中得到的研究区的最终采收率的比值,计算出每个井的最大控制地质储量,计算公式如下:Nmax=QsRmax式中,Nmax为各采油井的最大控制地质储量,Rmax为各采油井的目标采收率,Qs为各井目标油层的实际产油量;步骤7,利用步骤6中的各井的最大控制地质储量,结合地质储量与含油面积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各单井的预测控制面积,计算公式如下:As=NmaxH*β;步骤8,对井组进行注采受效方向分析,忽略注水井的注水量,根据步骤7确定的各单井的预测控制面积,刻画已动用区域在平面分布,确定储量动用区域,在研究区的含油面积中,除去预测控制面积的部分,即为剩余油的富集区;注采受效分析具体为:用S表示平面图上注水井距采油井的流场区域,呈椭圆状,利用流线法计算流场分布,在计算流场分布时需忽略注水井到采油井的压力损耗和平面非均质性,根据注采对应形式引入平面产量劈分系数为了得到平面产量劈分系数,计算理论产油量Q理的计算式如下:Q理=K*AT*ΔPμ*ΔL式中,K为目的层油水井平均渗透率,AT为采油井井筒面积,ΔP为目的层注水井距采油井的压差,μ为粘度,ΔL为注水井与采油井井距。平面产量劈分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对所述平面产量劈分系数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化,忽略采油井井筒面积AT、压差ΔP和粘度μ,得到化简后的公式为: 式中,为平面产量劈分系数,Q理1、Q理2为不同油井理论产油量,K1、K2为不同油井与水井的平均渗透率,ΔL1、ΔL2为不同油井与水井的井距,单向受效型模式下,近似等于1,产量全部是由同一注水井与采油井间区域贡献,波及区域为计算出的含油面积S,除去波及区域的部分得到剩余油的富集区;多向受效型模式下,流场区域S2和S1的大小受劈分系数影响,除去波及区域S2和S1的部分得到剩余油的富集区;

全文数据:

权利要求:

百度查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一种普通稠油油藏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