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张超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恭喜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一种具有自适应功能的储能变流器系统及其离网启动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1864779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4-08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010743206.9,技术领域涉及:H02J3/32;该发明授权一种具有自适应功能的储能变流器系统及其离网启动方法是由张超;厉成元;张立强;邱晗;魏轩宇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0-07-29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具有自适应功能的储能变流器系统及其离网启动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自适应功能的储能变流器系统及其离网启动方法,该系统包括:包括用户电网、蓄电池储能装置和能量管理系统,蓄电池储能装置包括蓄电池和储能变流器,储能变流器包括支撑电容、功率单元、LCL滤波器、交流接触器、储能变流器控制器;储能变流器控制器包括DSP模块和FPGA模块,FPGA模块与功率单元、交流接触器、能量管理系统相连接,FPGA模块与DSP模块相连接实现协同控制功能。本发明能够自适应地判断电网电压幅值并向储能变流器控制器发送离网使能信号,能够实现上百台储能变流器离网启动运行,无论当前离网电网为何种状态,储能变流器都能够自适应的启动,最终建立离网电网,满足了大功率负载的离网运行要求。
本发明授权一种具有自适应功能的储能变流器系统及其离网启动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具有自适应功能的储能变流器系统的离网启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自适应功能的储能变流器系统包括用户电网、蓄电池储能装置和能量管理系统,所述蓄电池储能装置包括蓄电池和储能变流器,所述储能变流器包括支撑电容、功率单元、LCL滤波器、交流接触器、储能变流器控制器;所述蓄电池与支撑电容、功率单元、LCL滤波器、交流接触器与用户电网依次连接,所述储能变流器控制器包括DSP模块、FPGA模块、PWM信号生成模块、模拟量采集通道、DP通信端口、DI端口和DO端口,所述FPGA模块通过DI端口和DO端口与交流接触器的状态端和控制端相连接,FPGA模块通过DP通信端口与能量管理系统相连接,FPGA模块通过PWM信号生成模块与功率单元相连接,FPGA模块通过模拟量采集通道采集储能变流器交直流信号及电网电压;所述FPGA模块与DSP模块相连接实现协同控制功能;蓄电池储能装置并入离网后的用户电网构成离网电网,所述离网启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能量管理系统判断储能变流器是否满足离网启动条件,如果满足离网启动条件,则进入下一步离网控制逻辑;步骤2、能量管理系统根据变压器容量确定初始启动储能变流器台数,为初始启动储能变流器下发离网使能信号,储能变流器接到能量管理系统的离网使能信号后,储能变流器离网启动;步骤3、能量管理系统判断储能变流器发送回的状态信号,判断储能变流器是否启动完成;步骤4、储能变流器启动完成后,能量管理系统按照实际需求启动剩余储能变流器,剩余的储能变流器离网启动;步骤5、当电池电量低时,能量管理系统停止该台储能变流器的离网使能信号;所述储能变流器离网启动的具体实现方法为:FPGA模块接收能量管理系统的离网使能信号后,模拟量采集通道采集离网电网电压、储能变流器输出电压信号;DI端口和DO端口接收交流接触器的开关状态并控制接触器闭合或断开;离网电压经FPGA模块处理后,用来判断离网电网是否有电压存在;按照离网电压的自适应原则,对储能变流器的离网启动分成如下两种情况进行处理:⑴在离网电网已存在电压,且离网电网接入少量负载或者无负载时,储能变流器控制器控制PWM信号生成模块解封自身脉冲,输出PWM信号到功率单元,通过锁相环锁定离网电网电压,按照当前离网电网电压的幅值和相位建立自身输出电压;输出电压完全与当前离网电网电压一致,储能变流器控制器控制闭合交流接触器,完成储能变流器的启动;⑵当储能变流器离网启动时,没有检测到离网电网有电压且没有接入负载时,该储能变流器或者多台作为初始启动储能变流器,则储能变流器控制器先通过DO端口控制闭合交流接触器,通过DI端口检测到交流接触器已闭合后,控制器控制PWM信号生成模块解封脉冲,输出PWM信号,离网电压以软启的形式建立离网电网,完成离网运行初始电压的建立。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其通讯地址为:300180 天津市河东区津塘路174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