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刘周同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恭喜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分流管预先充气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1664352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3-21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010601097.7,技术领域涉及:F17C7/00;该发明授权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分流管预先充气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是由刘周同;吴存福;石磊;李垒;赵振涛;白峰;高朝阳;杨义普;米孝红;王光林;宫晓波;梁彦峰;师斌;郭雪丽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0-06-29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分流管预先充气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介绍了一种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分流管预先充气装置及使用方法,包括预先充气阀门、底座接头、连接管路、预先充气阀门检修阀和阀位监控装置;预先充气阀门一端通过底座接头设置在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分流管上;另一端通过连接管路与预先充气阀门检修阀连接;预先充气阀门检修阀另一端通过连接管路与灭火剂贮存装置气相气源管连接;阀位监控装置分别设置在预先充气阀门和预先充气阀门检修阀上。本专利的一种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分流管预先充气装置及使用方法,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各分区选择阀在实际工作工况条件下的使用性能;总检修阀进口和出口两侧压强差小,开启阀门需用的外力小,也有利于提高总检修阀寿命和性能。
本发明授权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分流管预先充气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分流管预先充气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进行各分区选择阀动作模拟实验时:S1:首先,确保总检修阀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灭火剂贮存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无法进入分流管,分流管内无二氧化碳气体,分流管内压强为0Mpa;转动预先充气阀门的手柄开启预先充气阀门,二氧化碳气体自灭火剂贮存装置流出、流经预先充气阀门检修阀后再通过预先充气阀门进入分流管中,开始对分流管充气;S2:观察压力表,若压力表的示数逐渐上升说明分流管充气过程正常,若压力表的示数不变说明分流管充气过程存在异常,则应关闭预先充气阀门后查明原因,待原因查明并处理后再次开启预先充气阀门对分流管进行充气,直至压力表的示数上升至压力表的示数不再变化时,说明对分流管充气完成;此时分流管和分流管分区支管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且二氧化碳气体压强与灭火剂贮存装置中压强相等,各分区选择阀处于与其实际工作工况相同的动作模拟试验环境中;S3:完成步骤二后先关闭预先充气阀门,然后再开启分区选择阀,一次分区选择阀动作模拟试验完成;S4:关闭分区选择阀后重复上述操作步骤,可多次进行分区选择阀动作模拟试验;全部分区选择阀动作模拟试验完成后,关闭预先充气阀门,结束分区选择阀动作模拟试验;开启总检修阀:S1:开启总检修阀前,首先检查系统状态和压力表、安全阀、手动泄压阀、分区选择阀等仪表设备状态,在系统和仪表设备状态均一切正常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操作;S2:转动预先充气阀门的手柄开启预先充气阀门,二氧化碳气体自灭火剂贮存装置流出、流经预先充气阀门检修阀后再通过预先充气阀门进入分流管中,此时开始对分流管充气;S3:观察压力表,若压力表的示数逐渐上升说明分流管充气过程正常,若压力表的示数不变说明分流管充气过程存在异常,则应关闭预先充气阀门后查明原因,待原因查明并处理后再次开启预先充气阀门对分流管进行充气,直至压力表的示数上升至压力表的示数不再变化时,说明对分流管充气完成;S4:经过充气后分流管和分流管分区支管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且二氧化碳气体压强与灭火剂贮存装置中压强相等,总检修阀进口和出口两侧均存在压力且压强相等,不存在压强差;先关闭预先充气阀门,然后即可轻松开启总检修阀;所述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分流管预先充气装置包括预先充气阀门、底座接头、连接管路、预先充气阀门检修阀和阀位监控装置;所述预先充气阀门一端通过底座接头设置在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分流管上,另一端通过连接管路与预先充气阀门检修阀一端连接;预先充气阀门检修阀另一端通过连接管路与灭火剂贮存装置气相气源管连接;阀位监控装置分别设置在预先充气阀门和预先充气阀门检修阀上,阀位监控装置分别将预先充气阀门和预先充气阀门检修阀的状态信息发送给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装置控制柜。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通讯地址为:471000 河南省洛阳市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高新开发区凌波路中段;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