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河北工业大学饶中浩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恭喜河北工业大学申请的专利一种基于线性菲涅尔透镜的太阳能储热供热装置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5235128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3-14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210915443.8,技术领域涉及:F24S23/30;该发明授权一种基于线性菲涅尔透镜的太阳能储热供热装置是由饶中浩;刘臣臻;刘新健;王坤;闵春华;陶军普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2-07-31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基于线性菲涅尔透镜的太阳能储热供热装置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线性菲涅尔透镜的太阳能储热供热装置,包括光伏组件、储热箱、线性菲涅尔透镜光热组件、泵、蓄电池、三通阀一、三通阀二、截止阀和外壳;光伏组件分别与泵和蓄电池电连接;线性菲涅尔透镜光热组件转动安装于外壳内;泵的出口分别与线性菲涅尔透镜光热组件的进口和支管的进口连通;支管的出口与储热箱的下端口连通;支管上设置有截止阀;线性菲涅尔透镜光热组件的出口通过三通阀二分别与储热箱的上端口和用户侧的进口连通;泵的进口通过三通阀一分别与用户侧的出口和储热箱的下端口连通。本发明设计了设置方式不同且内部具有不同相变温度相变材料的两种耐腐蚀导热管,能够储存不同温度的热量,实现梯度储热。
本发明授权一种基于线性菲涅尔透镜的太阳能储热供热装置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基于线性菲涅尔透镜的太阳能储热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光伏组件、储热箱、线性菲涅尔透镜光热组件、泵、蓄电池、三通阀一、三通阀二、截止阀和外壳;所述储热箱包括保温层、上端口、导流板、第一耐腐蚀导热管、第二耐腐蚀导热管、下端口和储热箱壳体;储热箱壳体的外侧包覆有保温层,保温层完全覆盖储热箱壳体;N-1块导流板竖直固定于储热箱壳体内部,上端和下端分别与储热箱壳体内壁的上端和下端固定连接,左端或右端中的一个与储热箱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且相邻两块导流板的连接方式不同,将储热箱壳体沿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分成N个相互连通的流动区域,形成一个整体流道;储热箱壳体上开有上端口和下端口,用于工质的流进和流出;上端口和下端口分别位于整体流道的始端和末端;每个流动区域中均竖直设置有第一耐腐蚀导热管;具有上端口的流动区域中水平设置有第二耐腐蚀导热管;第一耐腐蚀导热管的内部填充有第一相变材料,第二耐腐蚀导热管的内部填充有第二相变材料;第一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大于第二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光伏组件设置于外壳的外表面上,分别与泵和蓄电池电连接;线性菲涅尔透镜光热组件转动安装于外壳内,使用时针对太阳高度角来调整位置实现最佳的太阳光照射;泵的出口分别与线性菲涅尔透镜光热组件的进口和支管的进口连通;支管的出口与储热箱的下端口连通;支管上设置有截止阀;线性菲涅尔透镜光热组件的出口通过三通阀二分别与储热箱的上端口和用户侧的进口连通;泵的进口通过三通阀一分别与用户侧的出口和储热箱的下端口连通;该装置具有三种运行模式:模式一、线性菲涅尔透镜光热组件对储热箱供热:截止阀闭合,三通阀一导通下端口与泵的进口这一路,三通阀二导通线性菲涅尔透镜光热组件的出口与上端口这一路;工质在泵的作用下经线性菲涅尔透镜光热组件加热后,流经三通阀二后到达储热箱,由上端口流入储热箱的内部,先加热第二耐腐蚀导热管使其内部的第二相变材料吸热融化,存储能量,再加热第一耐腐蚀导热管使其内部的第一相变材料吸热融化,存储能量,而后再由下端口流出,经过三通阀一回到泵;模式二、线性菲涅尔透镜光热组件给用户侧供热:截止阀闭合,三通阀一导通用户侧的出口与泵的进口这一路,三通阀二导通线性菲涅尔透镜光热组件的出口与用户侧的进口这一路;工质在泵的作用下流经线性菲涅尔透镜光热组件加热后,流经三通阀二后到达用户侧,再经过三通阀一回到泵;模式三、储热箱对用户侧供热:截止阀开启,三通阀一导通泵的进口与用户侧的出口这一路,三通阀二导通上端口与用户侧的进口这一路;工质在泵的作用下流经支管后,由储热箱的下端口进入储热箱的内部,工质先被第一耐腐蚀导热管加热;当第一耐腐蚀导热管储存的热量释放完毕后,工质再被第二耐腐蚀导热管加热;然后加热后的工质由储热箱的上端口流出,再经过三通阀二到达用户侧,释放热量后经三通阀一回到泵。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河北工业大学,其通讯地址为:300130 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光荣道8号河北工业大学东院330#;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