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包括阀侧支柱绝缘子6、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2、第五管母线夹40、跨接管母7及其安装固定夹具,阀侧支柱绝缘子6与跨接管母7安装固定夹具之间形成固定连接,跨接管母7安装固定夹具与第五管母线夹40连接;在跨接管母7上固定安装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2,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2与第五管母线夹40之间通过导电连接件33形成导电连接。本发明能有效解决最边悬吊管母相角形短接引下线和边相至换流阀塔出线的引上线之间的电气距离不容易控制的问题,提高了换流站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出线的安全可靠性,具有外形美观、实施方便等突出优点。
主权项:1.一种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侧支柱绝缘子6、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2、第五管母线夹40、跨接管母7及其安装固定夹具,所述阀侧支柱绝缘子6与跨接管母7安装固定夹具之间形成固定连接,所述跨接管母7安装固定夹具与第五管母线夹40连接;在跨接管母7上固定安装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2,所述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2与第五管母线夹40之间通过导电连接件33形成导电连接;所述跨接管母7安装固定夹具包括管母固定板35、固定端板34和对穿螺栓38,所述管母固定板35设置相对而立的两块,所述的对穿螺栓38贯穿相对而立的两块管母固定板35,并通过管母固定板35夹紧固定跨接管母7;所述管母固定板35上设置与跨接管母7外径相匹配的圆弧形凹槽所述阀侧支柱绝缘子6顶端与第一绝缘子法兰盘37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端板34与第一安装座3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子法兰盘37与第一安装底座36之间通过连接螺栓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所述的跨接管母7安装固定夹具与支撑架41固定连接,在支撑架41端部安装万向接头39,所述万向接头39与第五管母线夹40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全文数据:一种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背景技术[0002]在±800kV特高压换流站中,通常采用两组十二脉动换流阀塔串联的接线方式,每组十二脉动阀组布置于一个阀厅。A、B、C三相的换流变压器简称“换流变”,下同)的阀侧套管直接插入阀厅内部,并分别通过管母线连接至相序一一对应的A、B、C三相的换流阀塔的接线端子。这种相序一一对应的接线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对于换流阀塔的阀控保护系统而言,为了保证换流阀塔的触发顺序,需要更改阀控保护系统软件中的逻辑控制时序,这实际上给换流阀塔的安全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由此降低了换流阀塔的运行可靠性。[0003]对于常规低地震烈度地区的特高压换流站,由于地震的水平加速度小,换流阀塔在地震工况下对应的摆动范围较小,悬吊绝缘子的连接软导线的接线弧度可以抵消换流阀塔的接线端子和换流变的阀侧套管之间的地震位移。但是,对于处在高地震烈度,如地震烈度不低于8度地区,的特高压换流站,由于站址地震烈度高,换流阀在地震工况下的位移较大。例如,经过实际仿真分析计算,对于高地震烈度地区800kV特高压换流站,其高端800kV换流阀的接线端子处的地震摆动幅度可能达到1.5m。显然,常规的悬吊绝缘子连接的软导线的接线弧度不能满足高地震烈度地区的换流阀的抗震需要。同时,由于800kV换流阀塔的本体重量为4-5t,如果采用常规的悬吊绝缘子连接软导线的连接方式,由于与悬吊绝缘子连接的软导线裕度限制了换流阀塔的地震位移,因此,换流阀塔的地震应力会通过连接软导线直接拉拽换流变的阀侧套管,由此可能导致换流变的阀侧套管的接线端子损坏。[0004]另外,常规的特高压换流站换流变阀侧出线结构设计方案中,A、B、C三相的换流变均是通过六分裂软导线连线至悬吊管母线底部绝缘子,其六分裂软导线的引线较长,悬吊管母边相短接的引下线和边相至换流阀塔出线的引上线之间的电气距离不容易控制,悬吊管母的摆动特别是地震工况下可能导致该处相邻的六分裂软导线相互碰撞,从而影响到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的安全可靠性。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提高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的安全可靠性。[0006]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包括阀侧支柱绝缘子、第一管母导电夹具、第五管母线夹、跨接管母及其安装固定夹具,所述阀侧支柱绝缘子与跨接管母安装固定夹具之间形成固定连接,所述跨接管母安装固定夹具与第五管母线夹连接;在跨接管母上固定安装第一管母导电夹具,所述第一管母导电夹具与第五管母线夹之间通过导电连接件形成导电连接。[0007]优选地,所述跨接管母安装固定夹具包括管母固定板、固定端板和对穿螺栓,所述管母固定板设置相对而立的两块,所述的对穿螺栓贯穿相对而立的两块管母固定板,并通过管母固定板夹紧固定跨接管母。[0008]优选地,所述阀侧支柱绝缘子顶端与第一绝缘子法兰盘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端板与第一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子法兰盘与第一安装底座之间通过连接螺栓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座与均压球撑架连接,所述均压球撑架与均压球连接,所述均压球包覆第一管母导电夹具、导电连接件。[0010]优选地,所述管母固定板上设置与跨接管母外径相匹配的圆弧形凹槽。[0011]优选地,所述的跨接管母安装固定夹具与支撑架固定连接,在支撑架端部安装万向接头,所述万向接头与第五管母线夹之间通过螺栓连接。[0012]优选地,所述的第一管母导电夹具设置两个,且分别安装在跨接管母安装固定夹具的相对两端。[0013]优选地,所述的导电连接件是导电伸缩铜排。[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换流变阀侧出线结构中,换流变不再是通过六分裂软导线连线至悬吊管母线底部绝缘子,因此,本发明能有效地解决最边悬吊管母相角形短接引下线和边相至换流阀塔出线的引上线之间的电气距离不容易控制的问题,有效地避免了因六分裂软导线的引线较长、悬吊管母摆动特别是地震工况下所导致的相邻六分裂软导线相互碰撞等问题,有利于提高换流站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出线的安全可靠性,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实施方便。附图说明[0015]图1为换流变与换流阀塔间连接结构的平面布局图。[0016]图2为换流变与换流阀塔间连接结构的俯视图。[0017]图3为换流变与换流阀塔间连接结构的侧视图。[0018]图4为上转动关节金具的结构示意图。[0019]图5为下转动关节金具的结构示意图。[0020]图6为图2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0021]图7为图6中的F-F向视图。[0022]图8为图2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0023]图9为图8中的H-H向视图。[0024]图10为图2中K处的局部放大图。[0025]图11为图10中的P-P向视图。[0026]图中部品标记名称:1-换流变,1A-A相换流变,1B-B相换流变,1C-C相换流变,2-上阀侧套管,3_下阀侧套管,4-软导线,5-第一悬吊绝缘子,6-阀侧支柱绝缘子,6A-A相阀侧支柱绝缘子,6B-B相阀侧支柱绝缘子,6C-C相阀侧支柱绝缘子,7_跨接管母,8-悬吊管母,9_第一管母,10-转动关节金具,11-第二管母,12-换流阀塔,12A-A相换流阀塔,12B-B相换流阀塔,12C-C相换流阀塔,I3-第三管母,14-悬吊架,15_第二悬吊绝缘子,16—第四管母,17—管母固定金具,1S-第一管母线夹,I9-球头安装座,2〇-均压球撑架,2丨-连接挂耳,22—均压球,23-第一连接杆,以-第二管母线夹,25-第二连接杆,26_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28-第三管母线夹,四-第五连接杆,30—第四管母线夹,S1_第六连接杆,32_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3-导电连接件,34-固定端板,35-管母固定板,第一安装底座,37-第一绝缘子法兰盘,38-对穿螺栓,39-万向接头,40-第五管母线夹,41-支撑架,42-第一导线线夹,43-导电联接板,44-第二安装底座,45-第二绝缘子法兰盘,站-支撑件,47-第二导线线夹,48-第六管母线夹,49-导电芯棒,5〇-预弯导线,51_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2-管母封端盖,53-套管端子线夹,54-阀侧套管均压罩,55-紧固螺栓,101-上转动关节金具,102-下转动关节金具。具体实施方式[0027]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0028]如图1、图2、图3所示的换流站换流变与换流阀塔间连接结构,主要包括换流变:1、跨接管母7、悬吊管母8和换流阀塔I2,所述的换流变1包括A、B、C三相,分别对应标记为A相换流变1A、B相换流变1B和C相换流变1C,将其中的C相换流变1C定义为边相换流变。所述的换流阀塔12也包括A、B、C三相,分别对应标记为A相换流阀塔12A、B相换流阀塔12B和C相换流阀塔12C。所述的悬吊管母8通过第一悬吊绝缘子5与悬吊架14连接,所述的A相换流阀塔12A、B相换流阀塔12B、C相换流阀塔12C分别与悬吊架14连接。[0029]其中,所述A相换流变1A中的上阀侧套管2内部的导电芯棒与B相换流变1B中的下阀侧套管3内部的导电芯棒之间通过跨接管母7形成导电连接,所述B相换流变1B中的上阀侧套管2内部的导电芯棒与C相换流变1C中的下阀侧套管3内部的导电芯棒之间也是通过跨接管母7形成导电连接。所述A相换流变1A中的下阀侧套管3内部的导电芯棒与悬吊管母8之间通过软导线4形成导电连接,所述C相换流变1C中的上阀侧套管2内部的导电芯棒也是通过软导线4与悬吊管母8之间形成导电连接。将连接在B相换流变1B与C相换流变1C之间的跨接管母7与B相换流阀塔12B中部的接线端子之间形成导电连接,将连接在B相换流变1B与A相换流变1A之间的跨接管母7与A相换流阀塔12A中部的接线端子之间形成导电连接,将A相换流变1A中的下阀侧套管3内部的导电芯棒与C相换流阀塔12C中部的接线端子之间形成导电连接,所述换流阀塔12底部的接线端子之间则通过第三管母13形成电连接。[0030]采用上述的连接结构后,可以使A相换流变1A与A相换流阀塔12A之间形成对应的导电连接、B相换流变1B与B相换流阀塔12B之间形成对应的导电连接、C相换流变1C与C相换流阀塔12C之间形成对应的导电连接,这种换流变1的布置相序与换流阀塔12的布置相序之间并非一一对应、而实际电气连接相序一一对应的接线方式,不用更改换流阀塔12的阀控保护系统中的逻辑控制时序,即可保证换流阀塔丨2的触发顺序,操作简单,提高了换流阀塔12运行的安全可靠性。[0031]考虑到所述的跨接管母7的自重在地震工况下对换流变阀侧套管的端子有较大影响,为减小换流变的阀侧套管的端子的受力,可以在八相换流变1A与B相换流变1B之间、C相换流变1C与B相换流变1B之间分别设置阀侧支柱绝缘子6,并通过阀侧支柱绝缘子6来支撑跨接管母7。另外,考虑到换流阀塔I2中部的接线端子与换流变1之间通常是通过管母来形成导电连接,为了方便A相换流变1A中的下阀侧套管3内部的导电芯棒与悬吊管母8之间的导电连接,可以在A相换流变1A阀侧设置阀侧支柱绝缘子6,由此需要设置3根阀侧支柱绝缘子6。为方便描述,将这3根阀侧支柱绝缘子6的顺序与换流阀塔12的相序标记为一致,分别记为A相阀侧支柱绝缘子6A、B相阀侧支柱绝缘子6B、C相阀侧支柱绝缘子6C。在阀侧支柱绝缘子6顶部可以固定连接管母固定金具17,将管母固定金具I7通过阀侧支柱绝缘子6进行支撑,可以方便接线作业,提高接线作业效率。例如,如图1所示,所述A相换流变1A中的下阀侧套管3内部的导电芯棒可以通过软导线4与C相阀侧支柱绝缘子6C顶部的管母固定金具17之间形成导电连接,所述C相阀侧支柱绝缘子6C顶部的管母固定金具17与悬吊管母8之间也可以通过软导线4形成导电连接。[0032]由于通过管母形成的导电连接结构为硬连接结构,其抗震性能差。为了增强换流阀塔12的抗震性能,可以采用如图1、图2、图3所示的换流变与换流阀间转动连接结构,在至少一相换流变1与其对应导电连接的换流阀塔12之间增加设置转动关节金具10和第二悬吊绝缘子15。通常地,是在3相换流变1中的每一相换流变1与其相互对应的换流阀塔12之间分别设置独立的转动关节金具10和第二悬吊绝缘子15,g卩,在A相换流变1A与C相换流阀塔12C之间、在B相换流变1B与A相换流阀塔12A之间、在C相换流变1C与B相换流阀塔12B之间分别设置独立的转动关节金具10和第二悬吊绝缘子15。所述的转动关节金具10包括上转动关节金具101和下转动关节金具102,所述的上转动关节金具101与下转动关节金具102之间形成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结构。所述的A相换流变1A与其对应的下转动关节金具102、上转动关节金具101、C相换流阀塔12C之间依次形成导电连接,所述的B相换流变1B与其对应的下转动关节金具102、上转动关节金具101、A相换流阀塔12A之间依次形成导电连接,所述的C相换流变1C与其对应的下转动关节金具1〇2、上转动关节金具101、B相换流阀塔1邪之间依次形成导电连接。[0033]所述的上转动关节金具101优选采用如图4所示的结构,主要包括第一连接杆23、第二连接杆25和第三连接杆26,所述的第一连接杆23分别与第二连接杆25、第三连接杆26形成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结构。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杆23的一端与球头安装座19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26的一端形成转动球头,所述的球头安装座19与第三连接杆26上的转动球头之间形成相对转动的球铰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杆25的一端形成U形接头,所述的U形接头与第一连接杆23之间通过销轴形成相对转动的铰接结构;或者,所述第一连接杆23的中部与球头安装座19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25的一端形成转动球头,所述的转动球头与球头安装座19之间形成相对转动的球铰结构。[0034]为了方便上转动关节金具101与第二悬吊绝缘子15之间的机械连接,可以将其中的第一连接杆23与连接挂耳21连接,所述连接挂耳21与第二悬吊绝缘子15连接。为了方便上转动关节金具101的对外电气连接,所述的第二连接杆25与第二管母线夹24连接,所述的第三连接杆26与第一管母线夹18连接,所述的第一管母线夹18与第二管母线夹24之间通过软导线4形成电连接;优选地,所述软导线4上设置预拱结构。[0035]所述的下转动关节金具1〇2优选采用如图5所示的结构,主要包括第四连接杆27、第五连接杆29和第六连接杆31,所述的第四连接杆27与第五连接杆29之间形成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四连接杆27的一端与球头安装座19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杆29的一端形成转动球头,所述的转动球头与球头安装座19之间形成相对转动的球较结构。或者,所述第四连接杆27的一端形成U形接头,所述的U形接头与第五连接杆29—端之间通过销轴形成相对转动的铰接结构。所述的第五连接杆29与第六连接杆31相互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五连接杆29与第六连接杆31之间固定连接并形成L形结构。[0036]为了方便下转动关节金具102的对外电气连接,所述的第四连接杆27与第三管母线夹28连接,所述的第六连接杆31与第四管母线夹30连接,所述的第三管母线夹28与第四管母线夹30之间通过软导线4形成电连接;优选地,所述软导线4上设置预拱结构。[0037]在换流变1与对应的转动关节金具10、第二悬吊绝缘子15、换流阀塔12之间,所述第二悬吊绝缘子15的一端与悬吊架14连接、另一端与上转动关节金具101上的连接挂耳21连接。所述换流阀塔12中部的接线端子通过第二管母11与上转动关节金具101中的第二管母线夹24之间形成导电连接,所述上转动关节金具101中的第一管母线夹18通过第四管母16与下转动关节金具102中的第三管母线夹28之间形成导电连接,所述下转动关节金具102中的第四管母线夹30通过第一管母9与管母固定金具17连接,所述的管母固定金具17通过阀侧支柱绝缘子6进行支撑,所述换流阀塔12底部的接线端子之间则通过第三管母13形成电连接。[0038]为了防止上转动关节金具101、下转动关节金具102所在处的电场因不均匀而导致电晕放电,可以使上转动关节金具101中的第一连接杆23与均压球撑架20连接,所述均压球撑架20与均压球22连接,如图4所示。同样地,使下转动关节金具102中的第四连接杆27与均压球撑架20连接,所述的均压球撑架20与均压球22连接,如图5所示。通过设置均压球22可以均匀电场,有效地防止因电场不均匀而导致电晕放电。[0039]通过采用上转动关节金具101、下转动关节金具102,并且上转动关节金具101与下转动关节金具102之间形成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结构,在地震工况下,换流阀塔12的不同方向的地震摆动将转化为上转动关节金具101、下转动关节金具102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转动,且地震位移幅度在上转动关节金具101、下转动关节金具102允许的转动范围以内,从而可以减轻甚至抵消换流阀塔12的地震位移,保证了换流阀塔12的阀塔接线端子和换流变1的阀侧套管的受力在允许范围内,有效地解决了换流阀塔12、换流变1等电气设备在高地震烈度地区过大地震摆幅的电气连接安全可靠问题,使换流阀塔12、换流变1等电气设备的抗震性能均得以有效地提高。[0040]为了提高换流变1的阀侧连接出线的安全可靠性,可以对换流变1阀侧连接出线结构进行如下构建:[0041]对于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如图2、图6、图7所示,包括阀侧支柱绝缘子6、跨接管母7及其安装固定夹具、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2以及第一安装底座36和第五管母线夹40,所述跨接管母7的安装固定夹具包括管母固定板35、固定端板34和对穿螺栓38。将所述阀侧支柱绝缘子6的顶端与第一绝缘子法兰盘3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子法兰盘37与第一安装底座36之间通过连接螺栓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将跨接管母7利用管母固定板35、固定端板34与第一安装座36之间形成固定连接。[0042]具体地,所述的管母固定板35可以设置相对而立的两块,在每一块管母固定板35上最好是设置与跨接管母7外径相匹配的圆弧形凹槽;先将两块管母固定板35相对而立地夹住跨接管母7,再利用对穿螺栓38贯穿相对而立的两块管母固定板35,即可通过管母固定板35夹紧固定好跨接管母7;所述的固定端板34分别与管母固定板35、第一安装座36固定连接,从而可以将跨接管母7固定安装到所述阀侧支柱绝缘子6的顶端。[0043]在实际安装作业时,也可以先将固定端板34与第一安装座36固定连接,再将其中的一块管母固定板35与固定端板34固定连接,在该固定好的管母固定板35上安装好跨接管母7;然后,将另一块管母固定板35压住跨接管母7,并通过对穿螺栓38贯穿相对而立的两块管母固定板35,即可将跨接管母7固定安装到所述阀侧支柱绝缘子6的顶端。[0044]为了方便跨接管母7的活动连接,并保证导电安全、可靠,可以在第一安装座36上固定连接支撑架41,当然,所述支撑架41也可以直接与固定端板34固定连接;在支撑架41端部安装万向接头39,所述万向接头39与第五管母线夹40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在跨接管母7上通过连接螺栓固定安装好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2,所述的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2最好是设置两个,并分别安装在固定端板34的相对两端,以增加跨接管母7的导电载流量。所述的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2与第五管母线夹40之间通过导电连接件33形成导电连接。所述的导电连接件33优选采用导电伸缩铜排,以保证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2与第五管母线夹40之间具有一定的伸缩裕度,确保导电连接的安全可靠性。[0045]所述的第五管母线夹40与A相换流阀塔12A所对应的第一管母9之间形成导电连接,所述的万向接头39可以为第五管母线夹40提供一定的活动裕度,以提高跨接管母7与第一管母9之间导电连接结构的抗震性能。其中,所述的第一安装座36还可以与均压球撑架20连接,所述的均压球撑架20与均压球22连接,所述的均压球22包覆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2、导电连接件33,如图6、图7所示。通过设置均压球22可以很好地均匀电场,有效地防止因电场不均匀而导致电晕放电。[0046]对于边相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如图2、图8、图9所示,包括边相阀侧支柱绝缘子、第二安装座44、导电联接板43、导电连接件33、第六管母线夹48以及第一导线线夹42和第二导线线夹47。为描述方便,此处的边相阀侧支柱绝缘子设定为C相阀侧支柱绝缘子6C。将C相阀侧支柱绝缘子6C的顶端与第二绝缘子法兰盘4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绝缘子法兰盘45与第二安装底座44之间通过连接螺栓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所述的导电联接板43与第二安装底座44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的导电联接板43呈L形结构,其两个端部分别与第一导线线夹42、第二导线线夹47形成导电连接。所述的第一导线线夹42、第二导线线夹47可以分别通过连接螺栓与导电联接板43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所述的第六管母线夹48安装在第二安装座44上。[0047]为了防止发生安装干涉,可以在第二安装座44与第六管母线夹48之间增加设置支撑件46,所述的支撑件46优选采用“7”字形结构,其一端与第二安装座44固定连接、支撑件46另一端则与第六管母线夹48连接。进一步地,可以在支撑件46上先安装万向接头39,再使该万向接头39与第六管母线夹48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如图9所示。通过设置万向接头39,可以使第六管母线夹48具有一定的活动裕度,以提高其抗震性能。[0048]所述的第一导线线夹42与悬吊管母8之间通过软导线4形成导电连接,所述的第二导线线夹47通过软导线4与A相换流变1A的下阀侧套管3内部的导电芯棒之间形成导电连接,所述的第六管母线夹48与C相换流阀塔12C所对应的第一管母9之间形成导电连接,所述的导电联接板43通过导电连接件33与第六管母线夹48之间形成导电连接,所述的导电连接件33优选采用导电伸缩铜排,以保证第六管母线夹48与导电联接板43之间具有一定的伸缩裕度,确保导电连接的安全可靠性。另外,所述的第二安装座44还可以与均压球撑架20连接,所述的均压球撑架20与均压球22连接,所述的均压球22包覆导电联接板似、导电连接件33,如图8、图9所示。通过设置均压球22可以很好地均匀电场,有效地防止因电场不均匀而导致电晕放电。[0049]对于换流变阀侧套管跨接连线结构,如图2、图10、图11所示,包括换流变阀侧套管、跨接管母7以及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1和预弯导线50。为描述方便,此处的换流变阀侧套管设定为A相换流变1A中的上阀侧套管2。所述跨接管母7的外端口利用管母封端盖52密封,所述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1与跨接管母7之间通过紧固螺栓55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所述预弯导线50—端形成环状结构、且其端部的环形通孔供跨接管母7穿过;所述预弯导线5〇—端与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1之间形成导电连接、另一端与上阀侧套管2内部的导电芯棒49之间形成导电连接。优选地,所述导电芯棒49的端部先固定连接套管端子线夹53,再使套管端子线夹53与预弯导线50之间形成导电连接。所述预弯导线50的一端优先形成为“9”字形圆环结构,且其端部的圆环形通孔供跨接管母7穿过。进一步地,所述预弯导线50—端形成由若干层并排圆环组成的弹簧状结构,所述的跨接管母7贯穿所述的弹簧状结构,如图10、图11所示。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节省布线空间,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提高跨接管母7的活动裕度,以增强其抗震性能,有利于提高其电气连接的安全可靠度。[0050]采用上述的换流变阀侧套管跨接连线结构后,换流变阀侧套管不再承受管母荷载的重量,跨接管母与换流变阀侧套管之间形成活动连接结构,从而可以在地震等极端工况下仍能提供相对活动的空间,以避免换流变阀侧套管端子与跨接管母之间由于应力作用而损坏,有效地提高了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的安全性、可靠性。[0051]为了有效地防止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1所在部位因电场不均匀而导致电晕放电,可以在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1上固定连接均压球撑架20,所述的均压球撑架20与均压球22连接,所述的均压球22包覆第二管母导电夹具51、均压球撑架20,在均压球22底部还开设供预弯导线50穿出均压球22的通孔。同样地,为了有效地防止套管端子线夹53所在部位因电场不均匀而导致电晕放电,可以将上阀侧套管2端部与阀侧套管均压罩54连接,且所述的阀侧套管均压罩54包覆导电芯棒49、套管端子线夹53,在阀侧套管均压罩54顶部还开设供预弯导线50穿进阀侧套管均压罩54的通孔,如图10、图11所示。[0052]上述的换流站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出线结构,外形美观,实施方便,能够有效地解决最边悬吊管母相角形短接引下线和边相至换流阀塔出线的引上线之间的电气距离不容易控制的问题,并提高换流站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出线的安全可靠性。[005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己,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侧支柱绝缘子6、第—管母导电夹具32、第五管母线夹40、跨接管母⑺及其安装固定夹具,所述阀侧支柱绝缘子6与跨接管母7安装固定夹具之间形成固定连接,所述跨接管母7安装固定夹具与第五管母线夹40连接;在跨接管母7上固定安装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2,所述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2与第五管母线夹40之间通过导电连接件33形成导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跨接管母C7安装固定夹具包括管母固定板35、固定端板34和对穿螺栓38,所述管母固定板(35设置相对而立的两块,所述的对穿螺栓(38贯穿相对而立的两块管母固定板35,并通过管母固定板35夹紧固定跨接管母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侧支柱绝缘子6顶端与第一绝缘子法兰盘37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端板34与第一安装座3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子法兰盘37与第一安装底座36之间通过连接螺栓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36与均压球撑架20连接,所述均压球撑架20与均压球22连接,所述均压球22包覆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2、导电连接件33。5.根据权利要求2_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母固定板35上设置与跨接管母7外径相匹配的圆弧形凹槽。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跨接管母7安装固定夹具与支撑架41固定连接,在支撑架41端部安装万向接头39,所述万向接头39与第五管母线夹40之间通过螺栓连接。7_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管母导电夹具32设置两个,且分别安装在跨接管母7安装固定夹具的相对两立而。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连接件33是导电伸缩铜排。
百度查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角形组别换流变阀侧连接出线结构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