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申请日:2014-09-30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公开(公告)号:CN104453917A
专利技术分类: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泥水盾构泥水舱与气泡舱泥浆置换方法,当对泥水舱进行降液位,具有以下步骤:a.检查舱内供气系统;b.运行泥水循环系统;c.开启连通阀;d.开始降液位;e.管理气泡舱压力;f.控制泥水舱液位;g.结束降液位;h.通知进舱作业;当对泥水舱进行升液位时,具有以下步骤:i.接收升液位指令;j.检查舱内供气系统;k.运行泥水循环系统;l.关闭连通阀,开启排气阀;m.开始升液位;n.控制气泡舱液位;o.管理气泡舱压力;p.关闭排气阀;q.结束升液位;r.泥水渗透循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饱和带压进舱的泥水舱泥浆置换问题,保证了泥浆置换过程中切口压力稳定,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专利权项:一种泥水盾构泥水舱与气泡舱泥浆置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对泥水舱进行降液位时,具有以下步骤:a. 检查舱内供气系统:检查空压机是否正常、供气压力是否在设定值范围内、空气控制系统是否可靠、控制精度是否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空气净化系统是否正常工作;b.运行泥水循环系统:将泥水循环设置为旁通模式,调整进浆泵、排浆泵、接力泵各项操作参数,使泥水循环系统流量、压力稳定,保证泥水循环系统正常运行,为降液位做好准备;c.开启连通阀:所述的连通阀设置在泥水舱与气泡舱之间的管路上,当开启连通阀后,气泡舱内压缩气体经所述管路流至泥水舱内;d. 开始降液位:将泥水舱的泥水循环系统排泥阀打开,调整泥浆泵转速,使泥水舱与外界之间的排泥流量大于送泥流量,控制偏差流量,降液位过程中,供气系统对气泡舱进行补气; e. 管理气泡舱压力:在降液位过程中,在确认空气供气系统正常条件下,通过空气控制系统,动态管理气泡舱压力,每次调整气泡舱压力减小0.01Mps,泥水舱切口压力也随之降低,并稳定在控制要求范围内,最终使气泡舱实际压力与泥水舱切口压力一致,即为0.59Mps;期间注意检查空气控制系统是否正常,如不正常,则开启泥水循环旁通模式,关闭连通阀,返回步骤a;f.控制泥水舱液位:当气泡舱液位计显示液位降至中心基点以下‑2.5m时,关闭泥水循环系统排泥阀,将泥水循环切换到旁通模式,在气泡舱压力等于泥水舱切口压力条件下,两舱泥浆液位逐渐相平,液位显示数值趋于稳定后,再微调气泡舱液位,最终使液位计显示为‑2.5m,此时,泥水舱与气泡舱泥浆液位相平,即中心基点以下‑2.5m,满足饱和带压换刀人员作业空间要求;g.结束降液位:停止泥水循环旁通模式,关闭泥水循环流体泵,待泥水舱送泥流量、排泥流量均降至0m³min后,关闭泥水管路上的旁通阀、关闭液压系统流体泵;h.通知进舱作业:通知带压换刀人员,降液位结束,可以进舱工作;当对泥水舱进行升液位时,具有以下步骤:i.接收升液位指令:接收升液位通知后,确认带压工作人员工作结束,并返回带压舱安全区域,关闭带压舱舱门;j.检查舱内供气系统:检查空压机是否正常、供气压力是否在设定值范围内、空气控制系统是否可靠、控制精度是否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空气净化系统是否正常工作;k. 运行泥水循环系统:将泥水循环设置为旁通模式,调整进浆泵、排浆泵、接力泵各项操作参数,使泥水循环系统流量、压力稳定,保证泥水循环系统正常运行,为升液位做好准备;l.关闭连通阀,开启排气阀:首先关闭连通阀,隔断泥水舱与气泡舱之间的压缩空气的流通;然后再开启泥水舱的排气阀,使泥水舱内的压缩空气排到隧道内常压环境中;m.开始升液位:将泥水循环系统送泥阀打开,调整泥浆泵转速,使泥水舱与外界之间的送泥流量大于排泥流量,控制偏差流量,保证气泡舱液位缓慢上升;n.控制气泡舱液位:气泡舱液位从中心基点以下‑2.5m缓慢上升至‑0.5m时,通过调整泥浆泵参数,使液位稳定在‑0.5m左右;o.管理气泡舱压力:通过空气控制系统,动态管理气泡舱压力,每次调整气泡舱压力增加0.01Mps,泥水舱切口压力也随之升高,并稳定在控制要求范围内,最终使气泡舱实际压力恢复至0.67Mps;期间注意检查空气控制系统是否正常,如不正常,则开启泥水循环旁通模式,关闭排气阀、开启连通阀,返回步骤j;p.关闭排气阀:当泥水舱高压空气排净后,泥浆充满泥水舱时,关闭排气阀;q.结束升液位:在泥水舱空气排净后,气泡舱液位会缓慢上升,调整泥浆泵转速,使泥水舱送泥流量和排泥流量基本一致,偏差流量趋近于零;r.泥水渗透循环:将泥水循环切换至大循环模式,渗透修复掌子面受损泥膜,并保证循环泥浆各项指标。
百度查询: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泥水盾构泥水舱与气泡舱泥浆置换方法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